過去的歷史教育的缺失﹐偏向以中國為中心,台灣為邊陲附屬的地位﹐以及以漢族為本位,完全無視於原住民的存在。這種歷史教育,使得台灣學子,對自己生長的環境相當陌生,更談不上積極的認同。
       當前歷史教育的荒唐﹐近年來已為識者所詬病。於是﹐有人開始提倡注意鄉土史﹐以做為補救。不過,我認為所謂「鄉土史」教育,並不能根本解決或補救今天臺灣的歷史教育的癥結。問題在於:台灣史是不是中國的鄉土史?過去習慣將台灣放在大中國之下來看,把台灣史看成中國史的一部份。台灣與中原政權發生關係的那一面,才會被注意,因此造成對台灣史的忽略和曲解。

      在三﹑四千年的中國史裡﹐台灣被併入中國的時間甚短(1684到1895之間的清據時期﹐及1945年10月到1949年底的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即使被併入中國的時期﹐台灣的內部發展﹐也與中國本部相當歧異﹔如果從整個台灣史的主體立場來看﹐台灣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屬於中國﹐台灣近代的開發﹐也與世界歷史進入海洋時代同步而行﹐而不是中國史的一部份。

      過去的歷史教育,是把台灣擺在大中國的邊陲來看,因此不僅造成台灣學生對台灣的陌生,更使台灣學生的國家認同﹐發生嚴重的錯亂與模糊。此種結果﹐歷史教育難辭其咎。要解決以往歷史教育的弊病,忽略了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定位,而把台灣看成是中國的鄉土史是不夠的。想跳開國家定位問題純粹談鄉土史﹐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


      台灣過去的大部分歷史,都沒有建構國家的經驗,近三百七十幾年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來政權的統治下,直到1996年透過普選產生民選總統,勉強有了自己的政府,但他的憲政體制、價值取向,還是以台灣之外的大中國來考慮,無法完全建立自己的主體性。今後,台灣要不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或是要成為一個國家,這是台灣人民要自己選擇的,而歷史教育的方向,也勢必依這個選擇而有所調整,因此只是含糊的停留於鄉土史還不夠,應該有國家層次的意識的歷史教育才行。

參考資料
原載1997.6.2《自由時報》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35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