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語中的“中國”(Kitay)一詞實際上是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的諧音,俄羅斯人對中國的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么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讚之情不言而喻。

    中國與俄羅斯聯邦互為近鄰,交往淵源已久,而且利益攸關。應該說,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廣泛,這一民族的文學、音樂、芭蕾、繪畫、電影等等,都曾給中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記。那么,中國在俄羅斯人眼中生著一副怎樣的“面孔”?俄羅斯人如何理解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讓我們不妨走進俄羅斯學校教材中,看看他們的普及讀本怎樣向本國青少年灌輸關於中國的概念。

    俄羅斯學校——俄大學前教育無中、小學之分,只分為10或11個年級——使用的教材並非由國家統一標準,所以版本較多。由阿斯特列裏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對中國的介紹比較詳細,也最有代表性。這本書是俄聯邦教育部推薦教材,供10年級和11年紀學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課本中只對幾個國家單獨開闢章節進行介紹,在俄羅斯以外的國家中,中國所佔篇幅最多。

精細的古代中國描述

    《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為“古代中國”,共分三節,分別是“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中華文明的成就”。

    該章開篇就對中華文明讚譽有加,寫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歷經數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傳統的延續性,這真是個奇跡。”

    對中國文明的介紹始自黃河和長江流域,書中稱這兩大流域是“中華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後從商代開始對古代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對於商代的青銅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稱其工藝精巧,形神兼備,這些數千年前的物件已經反映出古代中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與內涵都必須和諧一致。”和諧一致性也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傳統的基礎。在中國人看來,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亂駁雜的現象,實際上都只是事物多樣性的表現,實際上它們都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和諧。

    書中還引用了俄羅斯著名學者康拉德的一段話:“中國很少發生極端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多元對立的歷史文化形態中保持著平衡。”教材中寫道:“難怪古代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裏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這一節中,對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沿革進行了概括。對諸如秦朝統一中國、漢朝奠定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體制特徵等內容作了介紹。書中對科舉制度著墨頗多,認為這一應試製度是一種以能力為尺規的公平競爭機制,為國家舉賢薦能,“窮人們也可以透過努力晉升為官”。

詳解“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

    中國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譽,這一觀念在書中得到充分驗證。俄羅斯的教材編纂者們對中國古代文化傾注了不少筆墨,其文采也如描寫對象一般熠熠生輝。

    “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一節開篇寫道,歐洲和中東國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為宗教、社會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而發生大的斷裂,但是中華文明是一個例外:“在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天下’總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價值體系中尋找出路——她從不從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來經驗”

    書仲介紹,正是借助於苛刻的批判眼光,中華文明對待“異己”總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脈相承的獨特文化。有別於歐洲人對理性和行動的重視,中國人更看重情感、直覺、沉思與無為;歐洲人經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關聯,但是中國人卻能洞察事物內裏蘊含的秩序與規律。

    書中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哲學進行了介紹,不但用俄文拼寫出這兩個字的中文讀音,並且作了相關解釋。書中這樣闡釋——“‘陰’‘陽’概念涵蓋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與對立關係,這兩種元素的有機結合構築了世界的動態平衡,也給生命賦予了獨特魅力”。

    中國人對“小”與“大”的理解也為俄羅斯人所稱道。教材仲介紹說,中國人從不忽視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為在他們看來,小事物中常蘊含著大道理,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中國人總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質,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尋“大道”,追求自我完善。

    談到中國人的智慧,書中這樣介紹: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智慧總是隱而不顯,沒法直接用語言或行為展示出來。智者不顯山露水,就是所謂“真人不露相”。智者總是透過沉思而非語言或是行為來參悟事物本質。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作為中華文明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書中稱中國人的家庭觀是一種“家庭崇拜”。書中這樣描述:“中國人在所有親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責任感,他意識到自己沒有權力做出辱沒祖先的事情。所以中華文明的道德觀念非常發達。”

    這一節中重點介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書中將孔子形容為“中國第一位智者和哲學家”。對孔子倡導的“禮”“仁”思想進行了闡釋。書中特別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認為這是為人處世的一條“黃金法則”。提到道教時,重點介紹了“無為”的思想內涵。

    本章第三節“中華文明的成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中華文明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歷史文化寶庫。”書中列數了古代中國對世界發展進步做出的貢獻:四大發明、數學領域的成就、針灸、根據星辰位置辨別方位的方法、《易經》揭示變化世界中的內在規律等等。

    中國的茶文化、享譽世界的瓷器和絲綢、以李白與杜甫為最高成就代表的詩歌藝術、注重意境的中國畫、流派眾多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的京劇藝術等等,這些在古代中國獲得高度發展的文化成就,都在書中有所反映。課本還列舉了大運河、萬里長城、兵馬俑、敦煌壁畫等聞名遐邇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藝術。

    書中寫道,透過數千年來的潛移默化,中國人已經形成其特有的民族個性:尊重禮儀傳統、善於等待、不急不躁、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教科書在文後給學生們擬出了幾道思考題,其中一道題是:為什么說“中國人是天生的,不是學來的”?

讚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世界文明史》最後一章對全球化趨勢背景下的中國發展現狀做了介紹。談到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文中特別提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行這一理論的首要目的是消滅貧窮,讓人們過上小康生活。為此中國進行了經濟改革,擴大了與外部世界的接觸……”

    “經歷了最初階段的震蕩後,中國在20世紀末期平穩地轉變為世界上發展最為迅猛和穩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也成功地融入許多國際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精心制定的內外政策使她逐步成為對世界格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文中寫道,中國在發展中也學習西方的經驗,但是成功地避免了許多國家在開放過程中都會出現的“自我迷失”或“全盤西化”傾向。

    中國“繼往開來”的能力在書中得到認同。教材中寫道,中國人民不斷從本國的古典文化中吸取養料,得以讓現代大眾文化保持著很高的藝術水準。傳統哲學思想在新時期的中國社會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中國大眾世界觀的形成,“而且這一思想就像中國的武術、飲食和醫藥傳統一樣,在西方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泛”。

    結束語這樣寫道:“當代中國已經成為成功轉型的高效現代化國家典範,她正充滿自信地展望著未來。”

(BBC莫斯科記者 盧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35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